古代纸和现代纸的区别 古代纸和现代纸密度哪个大
一、自己查资料比较一下古代的纸和现代的纸有什么不同古代的纸?
中国传统手工造纸多以麻、植物韧皮纤维或竹子为原料,纸张为中性或偏碱性,保存期可达数百乃至上千年,也因此有着“纸寿千年”之说,古代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大都因采用这样的纸张而得以保存。
而民国书刊则大多采用机械磨木浆纸和酸性化学浆纸,纸张酸性强,保存时刻一长,就由浅黄转为暗黄,有些甚至变为褐色,实际寿命不过百年左右。
现代纸种类太多,有新闻纸,箱纸板,铜板纸 ,胶版纸,凸版纸 ,草纸板(又名黄纸板或马粪纸),白纸板,装订纸板,钙朔纸,牛皮纸,玻璃纸,邮封纸,中国书画用纸,有光纸,打字纸,书写纸,凹版纸,铸涂纸,哑粉纸等。其制造工艺千差万别,一般寿命有二,三百年,主要看纸的价格,一般好一点的纸都可以保存五百年甚至更久,比如那些4,50元的画册。
因此古代纸与现代纸的区别主要在于制造工艺,材料。根据制造工艺,材料的不同,造成寿命,用途的不同。可以说,古代纸与现代纸根本就是两码事,完全不一样!!!
二、古籍怎样归类
目前常用的古籍分类法为四部分类法。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类为例,主要类目如下:
1. 经部
总类
易类
书类
诗类
礼类
周礼 仪礼 礼记 三礼总义 通礼 杂礼书
乐类
春秋类
汇编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春秋总义
孝经类
四书类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四书总义
群经总义类、小学类
汇编 训诂 字书 韵书
2. 史部:
纪传类
汇编 通代 断代
编年类
通代 断代
纪事本末类
通代 断代
杂史类
诏令奏议类
诏令 奏议
传记类
总传 别传 年谱 日记 家传 宗谱 杂录 贡举 职官录
史抄类
时令类
地理类
总志 方志 杂志 山水志 专志 游记 外纪
职官类
官制 官箴 政纪
政书类
通制 典礼 邦计 军政 法令 邦交 考工 科举 公牍 档册 杂录
目录类
汇编 公藏 家藏 知见 地方艺文 杂录
金石类
总类 金类 石类 玉类 陶类 钱币 玺印
史评类
3.子部
总类
儒家类
兵家类
法家类
农家类(附兽医)
医家类
丛编 医经 本草 诊法 方论 针灸 养生 史传
天文算法类
天文 历法 算书
术数类
数学 占候 相宅相墓 占卜 命书相书 阴阳五行 杂术
艺术类
书画 画谱 篆刻 乐谱 棋谱 杂技
谱录类
丛编 器物 食谱 花草树木 鸟兽虫鱼
杂家类
杂学杂说 杂考 杂记 杂品 杂纂
小说类
笔记 短篇 长篇
类书类
释家类
大藏 译经 撰疏
道家类
4.集部:
楚辞类
汉魏六朝别集类
唐五代别集类
宋别集类
金别集类
元别集类
明别集类
清别集类
总集类
丛编、通代、断代、地方艺文、家集
诗文评类
词类
丛编、别集、总集、词话、词谱、词韵
曲类
诸宫调、杂剧、传奇、散曲、俗曲、弹词、宝卷、曲选、曲谱、曲律、曲韵、曲评、曲话、曲目
5.丛部
汇编丛书
地方丛书
家集丛书
自著丛书
善本,孤本,足本,节本,珍本
古籍的分类技巧主要有六分法(西汉刘向、刘歆)、四分法(曹魏郑默、西晋荀勖)、七分法(南朝王俭、阮孝绪)、五分法、八分法(北宋李淑)、十二分法(清孙星衍)等。但自唐代以来影响最大的是四部分类法,即按古籍内容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类: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经部之下又有小类。清代的《四库全书》经部之下又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四库全书》史部之下又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官职、政书、目录、史评等十五类。
“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四库全书》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共十四类。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四库全书》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
三、古籍版本按照刻书时刻有哪些分类呢?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刻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聪明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
当大众开始有觉悟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聪明、传播想法,图书才开始出现。小编认为‘中国古籍编撰史’里面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下面内容六个构件:
聪明信息;
著作方式;
文字;
物质载体;
文字制作技术;
装订形式。
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影响,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物品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虽然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殷商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这些教材叫做“经”,讲解经的记录编写后叫做“传”或“说”,经、传、说以外的记载叫做“记”。同时,战国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并出现了天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这些经、传、说、记和先秦诸子论著、科技专著才是中国最早的书,最早的古籍。《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最早的书也就是这一批古籍。以后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也被公认为古籍。
中国历史一般从有史以来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算作古代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下,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1840年以后的历史就划入近代史。但社会性质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学术文化马上统统起根本性的变化。从1840年到辛亥革命清朝统治结束的七十年间,新撰写的书籍中,绝大部分的内容或形式都和前此的古籍没有几许不同。因此,把清代末年作为古籍的下限要比1840年作为下限来得合适。当然,这个下限仍旧是粗线条的。即辛亥革命以后的著作如果在内容或形式上沿袭前此的古籍而并未完全另起炉灶,如对古籍所作的旧式校注或旧体诗文集之类,一般仍可划入古籍范围。采用新体裁对古籍所作的研究或注释,才不叫古籍,而算作对古籍的整理研究。
中国古籍传统的分类法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四部下再细分为四十四类:
经部,以儒家经典及其释作为主,例如《御笔诗经图》,也收录古乐、文字方面的书籍。史部,主要收录各种体裁的史书,另纳入地理、政书及目录类图书。子部的范围比较广,诸子百家、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军事、艺术、宗教、占卜、堪舆、命算、笔记、小说、类书等,皆入子部。集部,则录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个人著作称“别集”,集体创作称“总集”(例如:《六家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