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中秋苏轼原文与赏析
《念奴娇·中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它不仅表达了浓厚的中秋思乡之情,更是对天然景色的独特描绘。这篇文章小编将旨在介绍《念奴娇中秋苏轼原文》的内容,并对其进行赏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领会这首词的美学价格和情感内涵。
这首词的原文如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词意解析
词的前两句“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描绘了词人站在高处的视角,远望天空的磅礴气势。万里无云,晴空万里给人一种辽阔的想象空间,这为整个词的情感基调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借用桂花的意象,形象地刻画了明月高悬与冷清的秋夜交融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月光如水,渗透出一份清冷宁静,令人心驰神往。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则通过秀丽而神秘的意象构筑出理想中的月宫,增添了月夜的梦幻感。与世俗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的“清凉国”,让大众在这个独特的节日里,能够暂时摆脱烦恼,向往一种神仙般的存在。
词中提到的“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充分展现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自豪,也让人感受到即使在烟雾朦胧中,仍有清晰的轮廓存在,象征着对生活的热诚和希望。
在“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这一句中,苏轼用“我醉”来传达自身的畅快与豪放,举杯邀月,仿佛在邀请明月共饮,体现了人与天然之间的和谐美好。此时,词人的影子也成为了其中的“客”,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场景。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则流露出词人渴望逃离尘世的情感,想要乘风归去,回归天然,而不必借助飞翔的神话之力,体现了一种自信与天然主义的哲学。
最终一句“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以笛声的突然中断,暗示了美好时光的短暂与现实的无奈,再次引发对流逝光阴的深思。
拓展资料
怎样?怎样样大家都了解了吧,《念奴娇·中秋》不仅是一首描绘中秋夜景的词作,更是苏轼对人生活运、自在、天然的深刻思索。通过精妙的艺术表达和深远的意境,苏轼将他的情感与人生哲学融入到了这首词中。它不仅蕴含着对天然的热爱,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思索,成为不同时代读者心灵寄托的经典之作。希望读者在欣赏《念奴娇中秋苏轼原文》时, 能感受到其中的美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