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道多助什么道寡助 什么道多助什么道寡助_ 什么道什么助的成语都有哪些

什么道多助什么道寡助 什么道多助什么道寡助? 什么道什么助的成语都有哪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出自《孟子·公孙丑下》的核心想法,其内涵可从下面内容多维度解析:


一、原文与核心含义

  • 原文核心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意为:遵循道义的君主会获得广泛支持,背离道义的君主则陷入孤立。极端情况下,连亲属都会背叛失道者,而天下人则会归顺得道者。

  • “道”的实质

    • 这里的“道”指“仁政”或“道义”,即统治者通过施行仁政(如保民、惠民)赢得民心。
    • 孟子认为,“得道”即“得民心”,而“失道”则是失去民心。

二、哲学基础与历史意义

  • “天时、地利、人和”的递进关系
    孟子通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对比,强调民心向背(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和民族存亡的根本。例如:

    • 坚固的城墙、险要的地势(地利)不如内部团结(人和);
    • 武器精良、粮草充足(天时)亦无法弥补民心离散的缺陷。
  • 儒法想法的融合

    • 儒家视角: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将民心视为政权合法性的来源。
    • 法家启示:通过“得道多助”的论断,间接批判了单纯依赖武力或权术的治国方式。

三、历史与现实应用

  • 治国层面

    • 古代:周文王因施行仁政而“三分天下有其二”,商纣王因暴政失道最终灭亡。
    • 现代:*曾引用此句批判否认侵略历史的行径,指出“得道者”需以正义为基础。
  • 战争与外交

    • 孟子认为,以“天下顺之”的力量对抗“亲戚畔之”的失道者,必能不战而胜或战则必胜。例如抗日战争中,中国因正义性获得国际支持,印证了这一逻辑。
  • 个人与组织

    • 现代企业管理中,“得道”可延伸为遵循商业伦理,如华为因技术自主创新(“道”)赢得全球合作伙伴支持。

四、跨文化对照与当代价格

  • 与西方想法的呼应

    • 类似罗马哲人西塞罗的“公义是社会的纽带”,强调道义对集体凝聚力的影响。
    • 与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形成对比:孟子主张以德服人,而非权谋制胜。
  • 社会治理启示

    • 民主政治中,选举本质是“得道多助”的操作——政策符合民意(道)则获选民支持(多助)。
    • 国际关系领域,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得道多助”的全球化表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仅是古代中国的政治聪明,更是跨越时空的普世法则。其核心启示在于:无论是治国、外交还是个人行为,只有以道义为根基、以民心为导向,才能获得持久支持与成功。正如《大学》所言:“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这一想法至今仍是衡量正义与合法性的重要标尺。